邵东
邵东荫家堂
2019-03-19 14:47  浏览:873
 
       荫家堂坐落在邵东县杨桥乡清水村,从县城沿衡邵路一直向南,大约不到二十分钟的车程。汽车下了衡邵路,向左滑入一条窄而直挺的的乡道,过了蒸水河转右,不远,荫家堂便悠然在望了。

 
    初访荫家堂,正值阳春三月,春日的暖阳,照在绿意葱笼的水田里,生气氤氲,绮艳极了。随处可见的,是绵延起伏浑园叠翠的青峦,鲜嫩的草坡,山涧溪畔红的白的黄的小花。一阵阵青草的体香,从微风里荡漾开来,熏得人鼻贪眼谗。错落有致的农家小屋,掩映在桃花洋槐愉树之中,成双的燕子,在屋院的梁棹间翻飞呢喃,一派春满江南的诗情意趣。其中最显赫的,是矗立在荫家堂正北的的佘湖山,高肃而灵秀,山上终年白雾缭绕,透着神密,逶迤的山势由西向东缓缓而降,远远望去,如一面灵动的大旗,护佑着这一方水土。屋前的蒸河两岸,是新抽蕙的垂柳,一如风姿绰约的春之舞者,挥洒起翠绿的长袖,深情演绎着一曲古老而抒情的歌
 
       荫家堂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属典型明清时期江南庭院式建筑,坐南朝北,依山面水。屋后凤凰山,传说当年有金凤来栖,在此修成正果,,羽化仙去,留下一窝金灿灿的元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春暖花开时侯,满山遍野的桃树,灼灼夭红,映在春天的朝阳里,像埋在地里的元宝向外冒着一闪一闪的金光。村里人告诉我们,当年的屋主申承述老人,就是蒙凤仙点化的“财伯”,是“财发星”转世的活菩萨,专此救助这一方贫苦百姓。
 

 
        荫家堂纵伸四进,横十一排,总占地9191㎡,取其九九归一、十全十美之象。院内四条风雨回廊,左右各五排房屋,共一百零八间正房,三十六间杂屋。青砖青瓦,青条石筑就的四十四个分户小天井院落,由一百五十六根廊柱支撑牵连。整体布局立意巧妙,轩昂通透。对称的平面构图,玲珑剔透、变化万千的雕饰装修,不尽于巧妙精致中表现了建筑美,也在于它与自然环境的融洽中映射出的艺术美。院内正中一横为家祠,神龛上“荫家堂”三个金色大字,虽年久斑驳,几经岁月浸蚀,犹见当年大户人家的考究与气势。阳光从天井斜斜地,洒入院内,荡漾在阁楼的雕花抚栏上,依稀可以听到当年妆楼凭栏的乡姑漫声吟唱《乡里妹子》的曲韵。堂屋正对着的是高高的戏台,飞檐翘角的屋顶上二个英式座钟,意寓其间商业的对外开放与交流,整体却依然固守着西洋风后浑然可亲的的土气。荫家堂现在的住户几乎全是申氏后人,整整四个村民小组,共七十几户三百余人。正所谓福泽绵长,恩荫子孙了。比起近些年热闹起来的一些名山圣刹,晋商大屋,恢弘中难免觉得有点虚意的张狂,更嫌荒盲凄迫。远不如荫家堂灵活、富有生趣。
承载着一个创业传奇的百年老屋,是盘旋在窗棂瓦棹间呢喃窜睃的精灵。抚去岁月之尘,历史的荣光依稀可鉴,幽远的传说如飘浮在紫檀神案上袅袅冥冥的青烟。

 
       申老太爷是否就是“财发星”转世,早已没有太多追诘的理由,当年的屋场下面是否挖出过金银元宝,传说里也并无多少可供考据的底气。但申氏兄弟“靠做米生意起的家”却是不争之实,至今正堂屋的神龛上还供着当年的三杯老米。
 
    从前的蒸水河要比现在绵长壮阔得多,是当时贯通湘中南重要水上交通要道,春雨季节,春水夹着山洪,一河滔滔,伴着船工浑厚苍朴的南腔北调,满载着洋溢的喜悦、骄傲与激情,去赴一个汪洋的梦。
 
    年轻时的申承述家境并不富有,兄弟四人守着从父亲处继承下来的八亩田土,只能算是免强维持生计。那年突遇大旱,一队上游的米船行至现在的荫家堂地段时,因河道干涸搁浅,不能前行,在讨扰了申氏兄弟几日后,米商们商定将十几条米船留下,以极低的价格,委托其兄弟四人就地贱卖。也是天公凑巧,米商们才走的当天夜里,忽然狂风大作,大雨瓢泼不止,天尚未明,从梦中惊醒的老四申承述,担心风大浪急翻了船,急急忙跑到河边,却哪里还有半条船的影子?一路追至衡阳码头,天已大亮,只见几十家米铺老板在船头排了长队,只等他一来便交钱取货,仅半晌不到的功夫,粗粗一算,除去成本,竟赚了比本钱还多了几倍的利润。自此介入米业,凭着诚信与精明,只几年,便稳稳地作了湘中南第一大米商。
 
    小有规模后的申氏米业不敢安于现状,而是饮水思源,一方面积极引进当时比较先进的种田技术,开渠引水,一方面合理利用闲散荒芜的农田,联络当时逃荒在外的青壮年劳力,免费提供农资农具,帮助其自食其力,并开创了当时极具积极意义的农商合作机制,以商补农,以农助商,联产联收。使当时周边的几个大村子,都变成了申氏米业的固定粮仓。既造福了一方百姓,也为自已的家族生意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传说中的申承述老人凡朴可亲,性情于爽直之中蕴含诙谐,有超然自得的灵逸气质,当年三斗米巧取罗姓财主一山木料的“断头杉”的传说,至今为当地老百姓津津乐道。为人且好善乐施,修桥筑路,怜贫恤孤,功德遍及三湘,仅当时的宝庆府慕捐修筑东瓜桥,以一人之力,就承担了将近一半的费资。一代儒将、时官至兵部尚书的彭玉麟将军回衡阳省亲途经邵东,仰其高标,曾亲往探访,并留字旌表其节。老人虽富甲一方,还修了这座荫庇世代的荫家堂,自已却依然粗茶淡饭,麻服布鞋,腰上斜斜地插一根长长的烟管,一有空闲,便挑着粪箕巡视田间地头。晚风轻拂,油菜花弥漫着醉人的浓香,远处山影幢幢,星光闪着幽魅的清晖,老人硬挺的身影立在生气勃发的田野上,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将军!
 

 
    我忽有所悟,也许这就是迷失已久的邵东精神吧?务实,创新,面对机遇与挑战,永不放弃。邵东人性格中的普遍特点铸就了邵东人强势的生命本能,这特征中既有英雄气节,又有平民意识,豪放、精致、自信、骄傲。
 
    这种精神不是演讲的说辞,也不是广告牌里发黄的记忆,它是根植于人性中的邵东灵魂!是对历史包容的传承,是发扬,更是生命接替的终极意义。
 
    历经土改、文革,特别是近几年以来的文物热,今之贪欲之毁,竟较昔日文革之毁更炽,不堪沉重的荫家堂已呈衰败之势,曾经的美丽正在渐渐逝去,夕阳下的荫家堂一如苍废疲惫的老人,颓然坐在迷蒙的暮色里,静静地守着那一段如烟的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