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19日,“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新疆美术馆开幕。做为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精选的代表性非遗参展项目之一,邵阳蓝印花布惊艳亮相,大放异彩。
“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新疆美术馆开幕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希慧在“新疆是个好地方——19省市对口援疆非遗展”座谈会上指出,这次非遗展是一个加强援疆各省市与新疆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非遗保护成果经验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对推动“文化润疆”工程落实落地、不断铸牢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展区
在湖南展区,邵阳蓝印花布、湘绣等展位前人气爆棚,非遗传承人们现场秀起“绝技”,深受参展观众喜爱。
领导嘉宾参观湖南展区
张希慧介绍,此次湖南参展的非遗项目,既体现了“锦绣潇湘的文旅品牌特色,也体现了湖南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厚重底色,更体现了湘疆友谊源远流长且日益深厚的亮色。
领导嘉宾与湖南非遗传承人合影
咱邵阳这次参展的“邵阳蓝印花布”有何魅力?和小编一起走进这“一抹蓝”的世界一探究竟吧——
“一抹蓝”的前世今生
质朴的蓝,纯净的白
素雅的纹样……
在湖南省邵阳及周边地区
“一抹蓝”的记忆在棉布上
静静流淌了上千年
邵阳蓝印花布又称“豆浆布”,源自远古时代苗族、瑶族人的“阑干斑布”和“蜡缬”。
据古籍记载,唐朝贞观年间,当地人在苗瑶蜡染的基础上,首创以豆浆石灰代蜡防染的印染法。至明清时期,位于湖南西南部的邵阳县成为华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蓝印花布生产、染印、销售中心。
邵阳县蓝印花布是物质和艺术的统一体,不仅具有普遍的实用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把蓝草,一口染缸,家常的粗布瞬间化为蓝色的图画,鸟雀、花卉、锦云…… 蓝印花布所选用的纹样素材,往往都会含有某种吉祥的意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民众共同的心理状态、传统的民间风俗和审美情趣。
右上:《年年有余》 右下:《鸭戏莲花》 左上:《花开富贵》 左下:《五福捧寿》
邵阳蓝印花布曾在上千年历史中把持着“时尚潮流”,然而在现代纺织工艺的冲击下,邵阳蓝印花布曾一度湮没。如今,经过邵阳县的抢救性挖掘和发扬,蓝印花布又重回人们视线。
染进生命里的那抹靛蓝
“蓝印花布是儿时的记忆。”邵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年轻的邵阳蓝印花布传承人罗沙沙说,小时候,家里有一套蓝印花布的四件套,那是妈妈的嫁妆。
罗沙沙在湖南蓝印文化创新孵化基地展厅给模特整理服装
“我还见到过村里的乡亲们在小溪里唱着歌洗布,那个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8年,邵阳蓝印花布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邵阳县启动了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和个人发展蓝印花布产业。
罗沙沙的母亲杨彩虹被家乡发展非遗产业的执着打动,返乡创业,毕业于设计专业的罗沙沙也钻研起了蓝印花布的老手艺与新玩法。
“蓝印花布不应只作为记忆存在,我们要重拾它的技艺。”罗沙沙说。
近年来,杨彩虹母女俩四处拜访民间蓝印花布制作高手,寻找传统技艺。
工人在临摹蓝印花布图案花纹
如今,经过母女俩十余年的努力,狮子绣球、百子千孙图、龙凤呈祥……过去老百姓常见的蓝印花布纹饰和图案又重现了。蓝印花布还漂洋过海进入法国、美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的高端商场,受到外国消费者的追捧。
工人在晾晒完毕的布料上铲去石灰豆浆
“我国传统文化魅力无穷,当老技艺遇上新潮流,也可借机焕发新的活力。”罗沙沙说。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作为首批国务院评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不仅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而且在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标签:邵阳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