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飘逸;田野,翠绿如碧;城镇,干净整洁;乡村,美景如诗如画……行走在宝庆大地,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画卷正在生动铺展。
近年来,邵阳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多措并举加强生态建设,持续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督,着力抓好环境问题整治,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千年古城的生态底色愈发亮丽。
环保攻坚 让天更蓝水更清
邵阳市以一项项硬举措,打响“蓝天保卫战”,不断提高大气治理的精准度,让“蓝天指数”不断提升。2022年,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46,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2天,9县市和城区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今年1月至10月10日,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4天,优良率89.8%。
天更蓝的同时,水也更清更绿了。
“在岸边能清晰地欣赏鱼虾戏水的场景。”站在资江边,市民李艳红发出惊叹。
见微知著,资江水清岸绿的“秘密”,正是得益于邵阳市在水环境治理上的持续发力。2022年,全市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5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综合指数为2.7349,居全国339个地级市的第24位。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全覆盖和全市107个建制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精心保护,也要“利剑”高悬。邵阳市不断完善和优化污染防治措施,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全过程转变——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管控100%覆盖,建成全市露天禁烧智能预警监管平台,出台了湖南省第一部规范农村集中式饮用水安全管理的地方性法规《邵阳市农村集中式饮用水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解决了一批生态环境问题……
蓝天之下,碧水之畔,绿色如歌,花海如诗。生活在诗意之中,邵阳人民的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生态修复 让废弃矿山成“金山银山”
邵阳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去的无序开采,造成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矿山关闭,遗留下表土裸露、矿渣沉积、矿涌污水等。
近年来,邵阳市精心规划、大胆创新、扎实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全市已累计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624.53公顷、有责任主体废弃矿山生态修复601.42公顷。
邵阳县蔡桥乡福林村曾有矿洞500多个,采矿形成的矿渣和煤面堆成了巨大的“渣山”。邵阳县为还青山于民,采取生态修复+油茶特色经济模式,在昔日的矿山上种植油茶树和果树。如今走进福林,曾经的矿山已变身为树木成林的动人风景点,每年的旅游收入达300多万元。
初冬时节,隆回县小沙江镇原天华石材矿区,青山披盛装,层林尽染,溪流淙淙,一幅绝美山水画卷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这里曾经是响彻着轰隆隆的机器噪声、空气中漂浮着刺鼻的粉尘、植被遭毁坏的大型采石场。经过几年的生态修复,这里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变。
在生态修复实践中,全市上下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隆回县采取生态修复+土地增减挂钩模式,新宁县采取生态修复+林果经济模式,邵东市采取生态修复+中药材模式,武冈市试点探索生态修复+废弃土石料利用+国有建设用地的模式……既不遗余力地修复矿山留下的“伤疤”,又通过生态修复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全民行动 让生态文明深入人心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全市人民始终保持“知行合一”。
1998年新宁县成立了湖南省第一个环保志愿者协会。如今,志愿者已达3万余人。25年来,志愿者们自觉、自发、自愿开展“守护母亲河”“绿色卫士下三湘”等一系列环保活动。
新邵县龙溪铺镇教师彭建军,守护“千年鸟道”10余年,他还组织编写了生态环境保护校本教材,把20多所学校巩固成爱鸟护鸟的主阵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他“斯巴鲁生态保护先进志愿者奖”。
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联合会,于2021年5月推出“邵阳滩主”制度,将资江、邵水城区段划分为27个相对独立的网格,协会成员自愿认领,担当“滩主”。两年多来,“邵阳滩主”自购工具,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到各自“摊位”捡拾垃圾,成了保护河滩清洁的民间生力军。
在中国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低碳日等纪念日,邵阳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宣传和实践活动;文明城市创建中,邵阳市广泛倡导节俭新风尚,从光盘行动、节水、节电、节纸,到垃圾分类、告别一次性用品等等细小行为,一点一滴地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将生态文明理念播进人心,加强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提升群众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度。
如今,在邵阳,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作者:罗中利 欧阳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