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上开花 古瓷新生

   日期:2024-06-11     浏览:140    
核心提示:宋窑在洞口繁荣了上千年,鼎盛时期窑口多达百余座。岁月淘洗隐入历史尘埃,一群年轻人竭力复活洞口宋瓷。
 宋窑在洞口繁荣了上千年,鼎盛时期窑口多达百余座。岁月淘洗隐入历史尘埃,一群年轻人竭力复活洞口宋瓷——泥上开花 古瓷新生

王周能在复活洞口宋瓷

王周能在复活洞口宋瓷。

 

民间藏家手中的洞口宋瓷藏品

 

民间藏家手中的洞口宋瓷藏品。

“90后”瓷商王周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让洞口宋窑薪火重燃。5月27日,经过长期准备后,王周能与两位制陶师傅,重燃洞口千年宋窑仙鸡窑,用传统柴烧技艺复活洞口宋瓷。

隐入尘埃,藏器待时

《洞口县志》对洞口宋瓷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1986年文物普查时,文物考古人员发现洞口县有古窑址18处,该县竹市镇窑址上,有碗、碟、壶、缸、坛、钵等残件,经专家鉴定为宋代大型古窑。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兴国在《文博中国》发文称,长期以来,我省陶瓷考古工作主要精力放在湘江流域,对岳州窑、长沙窑、衡州窑、衡山窑、醴陵窑等重要窑址开展了持续而全面的考古,而资水流域的陶瓷考古,只有些抢救性发掘和零星的调查,从而导致洞口宋瓷“养在深闺人未识”。

洞口县竹市镇瓦渣山宋窑窑址,让王周能念念不忘,这里是他了解洞口宋瓷的第一站。窑址前,一块石碑隐没在荒草中,石碑背面刻有简介,瓦渣山窑址位于竹市镇瓦渣山院落,面积长81.4米、宽70米,表层废渣随处可见。窑址1990年被列为邵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属唐宋时期陶瓷厂遗址。

王周能带记者绕过一栋民居,在一座土堆前停下脚步。“这栋民居和土堆的下面就是洞口宋窑的遗址。”说着,他用脚蹭了蹭松软的泥土,土中冒出几块陶瓷残片。他将残片拾起,抹去泥土,视若珍宝。“当地居民建房时将窑址埋到了下面,但仍能捡到一些陶瓷残片。”王周能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洞口本地藏家收藏的瓷盘、杯盏等,件件都是精品。

神秘的洞口宋瓷受到民间古瓷收藏爱好者的追捧。对比同时期湖南其他窑口的宋瓷,洞口宋瓷的特点是酱釉瓷居多,大量使用印花模。纹饰趋于复杂多样。烧制时用于支撑的匣钵、垫圈渐渐被支柱和支钉取代。

王周能在民间收藏爱好者那里见到最为完整的洞口宋瓷,是一个斗笠形茶碗,碗底露胎,胎白质坚,深腹圈足,造型端庄。通体施青釉,釉面匀净,壁模印水波纹与花卉纹,是洞口宋瓷的精品。

第一次见到洞口宋瓷精品时,王周能被其天青色的温润外表、古朴独特的艺术造型所吸引。他的朋友杨健提议:“我拿40万元启动经费,你提供制瓷技术,一起来复活洞口宋瓷!”

倘若能让千年古窑薪火相传,复活洞口宋代瓷器,不但能为光大湖湘文化作出贡献,还能做成文创产品推向市场,这是一件值得投入的事业。有了合伙人杨健、邓菜籽、肖飞雄等人的支持,王周能决定努力复活洞口宋瓷。

选错专业,拜对师门

复活洞口宋瓷的机缘要从9年前说起。

9年前,学工业设计的王周能,在大学陶艺课迷上“玩泥巴”。他一头扎进陶艺创作中,处女作罗汉杯问世,其古朴的造型、均匀的釉色,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夸赞。

王周能认为大学选错了专业,毕业后他只身前往景德镇拜师。

景德镇瓷场林立。生活无着落的王周能,见到了授业恩师刘大庄。

“刘师傅,我想跟您拜师学艺。”王周能言语恳切。

刘大庄没有理会,见多了来景德镇赶时髦的年轻人,他专心在一个鸡蛋大的杯子上画着龙。

“只要管我一口饭就行。”王周能有些绝望。

刘大庄抬起头,瞥了一眼门口的年轻人,指着一旁的工作台说:“去搓泥巴!”

王周能搓了一个月泥巴,学会了菊花揉泥法、三指头揉泥法、抽空揉泥法。

两个月后,王周能开始学习拉泥胚。经过刘大庄的细心指点,平常泥坯在王周能手上有了“七十二般变化”。

刘大庄讷言敏行,是一个兼容古今制瓷技法的名师。他教王周能使用天然气烧制瓷器,给王周能讲解景德镇馒头窑、葫芦窑、龙窑、倒烟窑等柴烧窑炉的结构。告诉他瓷器在柴烧过程中,可以先用杂木升温,达到一定炉温时,用松木落灰挂釉,可以节约燃烧原料。王周能说,“刘师傅言传身教,对自己现在复活洞口宋窑的帮助很大。”

得名师倾囊相授,王周能的命运如拉坯转盘般开始转动……两年后,他在景德镇开了瓷器档口,分店开到了长沙铜官窑古镇,在瓷商界有了些名气。

疫情暴发,陶瓷档口闭门歇业。王周能回到家乡洞口,结识了对洞口宋瓷颇有研究的杨健,机缘巧合下走上复活洞口宋瓷之路。

复活之路,惊喜连连

王周能复活洞口宋瓷的想法,最初遭到了家人反对。王周能决心已定:“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洞口宋瓷时,凭我多年的制瓷经验,脑海中立刻构思复活它的工艺流程,不一定能成功,但我一定要去尝试。”

复活1000多年前的洞口宋瓷,没有太多的参照物,也没有制作洞口宋瓷的文献记载,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王周能先要掌握宋人所使用的器型、泥坯、釉料,一步步摸索传统烧制工艺。他的足迹遍布洞口各大古窑址,在较为完整的陶瓷残片中,揣摩器型,得到了罐、盘、杯、盏基本数据。又在当地制陶师傅的指引下,寻到红、白、紫、黑4种泥坯料。

王周能建立电窑炉,开始试窑。

第一窑,他用草木灰制作釉料,烧制出天青色的陶瓷,质感已接近元青花。

第二窑,他用青、白、酱、黑4种釉料,分别在红、白、紫、黑4种泥坯上做实验,发现青釉和酱釉烧制出的瓷器,外观已接近洞口宋瓷。

第三窑,他用洞口特有的黄泥烧坯,惊异地发现黄泥坯变成了紫色,质感近似于宜兴紫砂,对比洞口宋瓷残片,胎色十分接近。这让他确信宋代洞口陶工用的就是黄泥!

又烧了两窑,惊喜接二连三。王周能发现同一种青釉,在洞口黄泥上产生了窑变,出现了罕见的“星空蓝”,蓝中带紫气,显得非常高贵。

经过5窑的实验,已有几十件成品。“造窑烧瓷就像开‘盲盒’,有时惊喜,有时惊吓,头5窑对洞口宋瓷的复刻,惊喜偏多。”王周能说,这意味着洞口宋瓷已被现代烧制工艺复活。

尽管如此,白天在阳光下,晚上在夜色中,王周能仔细端详复活的洞口宋瓷,总觉得还缺少点味道,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把电窑换成柴火窑试试?”合伙人提醒王周能。

洞口现存两座有名的宋代柴烧窑口。一座是冷水窑,专门烧制小货陶瓷;一座叫仙鸡窑,烧制大坛、大缸等大货陶瓷。这两座古老窑口都是复活宋瓷不可缺少的硬件。经人介绍,王周能找到两座古窑的技艺传承人。

王周能先拜高沙瓦罐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向乾灯为师,探讨用柴火窑复活洞口宋瓷。向乾灯从事瓦罐烧制42年,经验丰富。正是他指导王周能,找到复活洞口宋瓷的关键材料黄泥。“从山上挖回来的黄泥,我要用嘴巴尝一下,咸的黄泥可以用,淡的不行,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向乾灯说,他家有一座小货龙窑,传承了冷水窑的特点。

王周能还拜师姜照石。姜师傅以烧制大缸等大件出名,是仙鸡窑的传承人。等过了这个雨季,师徒将联手烧第六窑,原汁原味还原洞口宋瓷。

向乾灯的小货龙窑烧制较多的是一种儿童玩具,他从口袋里摸出几个鸟形陶具,口哨般大小,有3个孔。向乾灯说这叫麻蝈叫叫,祖祖辈辈都做这个,有上百年历史了。向乾灯和王周能拿起麻蝈叫叫,模仿蝈蝈“叽叽叽叽”的叫声,声音在乡村原野响起,在历史时空里回荡。

相关标签:邵阳人邵阳风采

来源:湖南日报全媒体

记者:曾佰龙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