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于邵阳的街巷,滩头年画以其焕然一新的姿态,汇聚了一年的喜庆与祥和,每一幅作品都是对传统技艺的精湛传承与创新飞跃,色彩斑斓间,跃动着邵阳人民对生活的真挚热爱与无限期盼。
宝庆竹刻刀魂竹韵交相辉映,蓝印花布棉做纸蓝为笔,在匠人灵巧的双手中,不仅镌刻着古老的记忆,更融入了新时代的审美风尚,每一刀每一刻,每一染每一印,都深情诉说着邵阳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仰与坚定守护。
邵阳,这片被文人墨客誉为“湖南清绝古来称,君莅南梁第一城”的神奇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今,在新时代非遗保护的浪潮中,邵阳更是勇立潮头,引领风骚。
“非”常璀璨映今朝
作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市之一,在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邵阳市均位居全省前列,邵阳县和隆回县更是其中翘楚。邵阳县的蓝印花布、布袋戏,隆回县的滩头年画、手工抄纸、花瑶挑花、花瑶呜哇山歌、炭花舞,都饱含魅力,令人痴迷。
其中象征着民间文化的邵阳布袋戏,随着艺人的手指在木偶间跳跃,一个个鲜活的角色跃然台上,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到《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有了生命。唱段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配合着手中木偶的动作,讲述着一个个古老而又动人的故事。
邵阳布袋戏 刘其洁摄
邵阳布袋戏,作为中国木偶戏的一个重要分支,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它集木偶技巧、戏剧形式、表演技艺于一体,具有神秘、精致、新奇、简便等特征。邵阳布袋戏不仅保留了宋明时期古代布袋戏的演出技巧,还融合了当地的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民间技巧、民间风俗和人们的生活情趣,代表了农民群众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层面的欣赏水平,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同样代表了群众审美且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还有在邵阳县古老街巷中的蓝印花布。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照在那些挂满蓝印花布的竹竿上。
这些蓝印花布,图案各异,有《凤凰牡丹》的华贵,有《狮子绣球》的威猛,还有《金鱼戏莲》的灵动。这样精美的花布来自匠人们传承的古老技艺。他们从自然中提取蓝靛染料,精选棉布为基,手工绘制图案,再用蓝靛反复浸染。经过晾晒、刮浆、清洗等多道工序,蓝白相间的精美图案逐渐显现。
赤子其人,寸心如丹。邵阳蓝印花布,正是这样一群匠人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的艺术之花,它们不仅展现了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吉祥的祝福。
滩头年画制作 谢兰摄
与蓝印花布一般饱含美好寓意的还有隆回的滩头年画。滩头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它的色彩鲜明而热烈,常用红、绿、蓝、黄等鲜艳色彩,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一眼难忘。构图上,滩头年画讲究对称与平衡,画面饱满而不失和谐,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都栩栩如生,充满生命力。线条则既有细腻婉转的勾勒,又有粗犷豪放的挥洒,展现出匠人们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灵巧的刻刀在梨木板上跳跃,刀尖下勾勒出滩头年画独有的艺术风貌。无论是《秦琼卖马》的忠义故事,还是《老鼠娶亲》的幽默场景,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它们不仅是节日里装饰家居、祈福迎祥的佳品,更是滩头乃至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符号。
手工抄纸 刘其洁摄
在隆回,你可以看到匠人以竹帘为笔,纸浆为墨,轻描细绘出一张张洁白细腻的隆回手工抄纸,生动演绎对千年造纸技艺,见证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隆回,你可以看到湘西花瑶村落的夜色中,妇女巧手织就花瑶挑花,色彩斑斓,寓意吉祥;在隆回,你可以听到呜哇山歌悠扬中唱出的历史沧桑与民族情怀;在隆回,你可以欣赏炭花舞热烈,舞动着的对生活的热爱与不屈。
瑶族服饰花瑶挑花
这三者,不仅是花瑶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生动展现,承载着民族记忆,传递着文化之光,让世界感受到花瑶族的独特魅力与坚韧精神。
邵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53项省级非遗项目、88项市级非遗项目,12名国家级传承人,53名省级传承人,127名市级传承人,构筑起耀眼夺目的邵阳优秀传统文化体系。
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所副所长谭高荣表示:“邵阳非遗资源丰富,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也将坚持守正创新,继续做好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岁月厚积成书,匠人琢磨为笔,以千百昨日成就今日盛景,我们才能得见,邵阳孕育的百斛明珠在现代之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遗”脉相传谱序章
非遗之所以具有跨越岁月的底气,正在于有一代一代人在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中,修炼一份静气、打磨一段光阴、延续一味陈香。对非遗的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邵阳万事自为,以跬步至万里江山辽阔。
“法者,治之端也。”邵阳以《非遗法》为经纬,融合湖南省实施办法之精髓,精心编织了一张涵盖法律法规与规范性文件的非遗保护之网。其中,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盛赞“世界第一流的挑花”的花瑶挑花就是非遗法制之网的受益者。
隆回县成立副科级非遗保护中心,制定全县非遗保护规划,出台《花瑶挑花抢救保护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办法》,一张严密而灵活的制度之网,为邵阳非遗的璀璨星河提供了坚实的守护。看到这些,作为花瑶服饰传承人的刘映艳极为动容:“曾经我们花瑶服饰面临诸多挑战,传承之路布满荆棘。多亏政府的支持,我们现在生活得非常幸福、快乐,越来越多年轻人穿上花瑶服饰,自信地展示瑶族服饰的独特魅力。”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在法制罗网外,邵阳四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体系如金字塔般屹立,传承人队伍薪火相传,青春与智慧并蓄。国家级传承人12人、省级传承人53人、市级传承人127人、县级传承人147人。2019年公布第四批市级非遗项目38个、第四批市级传承人48人,其中涉及农村的非遗项目就有32项,务农的传承人35人,有力地支持了乡村地区优秀戏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极大地鼓励了乡村民间艺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培育非遗人才
其中,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对于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成果就十分可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典范,其卓越成就不仅体现在产品远销海外、享誉全球的市场影响力上,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值得广泛颂扬。学院内,一座独立的“非遗产业学院”傲然矗立,双层建筑空间内,不仅承载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孕育文化新生态的摇篮。
在此,每位学生均精通一门精湛手艺,这不仅为他们铺设了宽广的就业之路,更为其职业生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一位脚部不便的学生于车间内专注制作手工艺品的动人场景。据邵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许洪范介绍,这位学生以其非凡的才华与不懈的努力,成为了学院重点培养的对象,生动诠释了教育公平与潜能激发的深刻内涵。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不仅是对传统技艺活态传承的有力探索,也是职业教育助力文化自信与文化产业繁荣的鲜活例证。
同样将培养继承人做到极致的还有蓝印工坊。该工坊自成立伊始就把业务学习和项目艺人的培养作为项目传承和发展的关键点。每年分期分批,邀请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各级传承人和湖南师大、邵阳学院等高校教授、专家来公司指导生产和开展技能培训工作。截至2023年底,蓝印工坊共举办印染操作培训班22期,图纹设计培训班5期,贫困人口特殊班3期,总培训人数达1200余人次,不仅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技术力量,而且为非遗项目激发了传承活力,使项目逐渐“活”跃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
此外,非遗进校园活动也似春泥护花,与多所院校携手共育非遗之花,常态化教育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生根发芽。邵阳县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蓝印花布专业课程,与邵阳学院、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共同研究,推进蓝印文创产品创新发展和创造性转变。
许洪范说:“我们要推动非遗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让中国非遗走向世界,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非遗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作用。”学生们在非遗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成为传承与创新的希望之光。传承之链生生不息,古老技艺在新一代手中焕发新生。
非遗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坚守的传人,也离不开对古老技艺的承接。邵阳也深谙“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的道理,深入探寻非遗之根,摸理家底,非遗资源调查线索4000余条,存储文字档案近100万字,高清图片5万余张,视频素材超1000小时。编辑出版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宝庆竹刻技艺》《技子拳》《花瑶婚俗》等非遗丛书30余套(册)。标准化、体系化的资源调查成果如繁星点点照亮文化长河。一笔一画间,邵阳非遗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跃然纸上,引人入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了更好地帮助一系列非遗发展。邵阳启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8个生产性保护基地如绿洲般滋养着传统技艺,助力乡村振兴与民众增收。
以蓝印工坊为例,该工坊致力于为外地返乡创业或就近择业的农村妇女搭建服务平台。通过分发蓝印花布文创产品(诸如匠心独运的手工布鞋、憨态可掬的蓝印公仔、精致典雅的蓝印工艺品等)的制作任务,让周边农妇得以居家劳作。公司不仅为她们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还负责回收她们精心打造的作品,并助力她们销售或提供畅通的销售渠道。这一举措每年吸引约300名全职家庭主妇投身蓝印花布产品的手工制作、加工与销售行列,人均年收入更是因此增加了约10000元,真正实现了文化产品赋能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宝庆竹刻传承人张宗凡 谢兰摄
宝庆竹刻,作为首批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瑰宝,其历史悠久,工艺绝伦,堪称邵阳一张璀璨夺目的文化名片。在2023年全市招商引资推进大会上,国家级传承人张宗凡的竹刻精品被遴选为奖品,赠予招商引资的功臣,此举无疑是对邵阳地域文化的一次有力推介,对宝庆竹刻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手工雕刻制作起来慢、作品不能批量生产,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创作竹刻精品,希望邵阳重点保护竹刻文化,扶持竹艺产业。”张宗凡说。
更值得称颂的是,2009年,张宗凡携手邵阳市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孕育了宝庆竹刻人才培养的摇篮——宝庆竹刻专业基地。他倾心传授,广纳门徒,引领一群聋哑与下肢残疾的青年,踏上竹刻艺术的璀璨之旅。
在这片独特的土地上,学生们显得尤为特别,他们是校园中那些身怀不便的天使。有的静默无声,与世隔绝于聋哑的世界;有的自我封闭,徘徊在自闭症的边缘;有的则终身与轮椅为伴,无法自由翱翔。学校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温暖的港湾,还共同承担了材料费用,为他们铺设了一条通往艺术的道路。教育这些孩子,无疑需要倾注更多的心血与汗水。他们从零开始,从书法、绘画的点滴中汲取营养,再逐步迈向雕工的殿堂。迄今为止,基地已培养出了80余名竹刻人才,其中90%为残疾青少年。他们虽无法聆听世间的喧嚣,无法倾诉内心的波澜,但他们的心灵却充满了灵性,手艺同样超凡脱俗。部分学徒已崭露头角,成为宝庆竹刻行业的新生代翘楚,为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用“新”呵护绽光彩
凡益之道,必与时偕行,如此才能做到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邵阳在新时代的沃土上,紧随时代之风,让邵阳非遗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在这个文化交融的时代,“文化为旅游铸魂,旅游为文化扬名”的理念焕发出新的生机。邵阳匠心独运,以“非遗+文旅”为笔,勾勒出一幅幅非遗体验圣地、主题旅游线路、研学乐园的绚丽画卷,更绘就了一条中医药康养旅游的精品画廊。
邵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邓飞告诉记者:“邵阳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望江湖蓝印非遗小镇,运用‘非遗+旅游+民宿’等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助推经济增长。同时,邵阳县将具有代表性的布袋戏,南路花鼓戏,棕编等项目进入景区,推动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让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2024年国庆节,在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巫水河上,全国首个水上苗乡数字幻游《巫水河边月正圆》拉开序幕,游客化身苗家阿哥阿妹,沉浸式踏上“天下城步”水上风情之旅。竹竿舞、摇摇舞、苗家独舞等尽显苗族风情,苗拳狮子、旱船蚌壳花灯、苗家绝技等表演精彩纷呈。融合科技的特色品牌创建,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为建设文化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作出邵阳贡献。
隆回县则建成了非遗工坊5家,非遗文创公司2家,工作室1家,带动了当地就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在2021年发布的“湖南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中,该县入选了“梅山神韵·非遗寻踪之旅”和“锦绣潇湘·非遗匠心之旅”两条线路。2023年底,“隆回花瑶非遗旅游项目”入选湖南省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名录。
在文旅和享受生活成为主流的同时,数字科技如无形之手重塑生活的每一寸空间。邵阳以数字为基,为非遗文化搭建起一座光芒四射的广阔舞台。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实施后,邵阳市已完成5名70岁以上的国家级传承人和4个省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记录工作,2018年6月邵阳布袋戏国家级传承人刘永安的记录成果,代表湖南省赴京参加“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系列活动,并作为传统戏剧的数字化记录样板向全国推广。
此外,邵阳做到了非遗与科技的梦幻融合。邵阳市云上非遗馆,宛如一座跨越时空的数字桥梁,将邵阳丰富的文化资源巧妙地编织成数字世界的绮丽篇章,让非遗项目、传承人与观众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相遇相知。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科技的魔法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以3D虚拟技术为笔,精心勾勒出其独特的色彩与图案,创造出蓝印元宇宙的数字藏品。首发之际,这些藏品犹如天际的流星,仅在两分钟内便被争相收藏,销售额高达百万,见证了非遗与科技结合的无限可能。从手工作坊走向国际舞台,蓝白交织的纹样仿佛一位文化使者,将中华传统之美传递到世界各地。
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不让非遗成果埋没,24座非遗场馆在邵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全省首座非遗专题展览馆更是熠熠生辉,年迎八方来客近10万。这些场馆成为非遗文化的璀璨舞台,让每一位访客都能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共赴一场文化的盛宴。
不仅仅是散发魅力,引来无数国内游客,邵阳市更是做到了“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使非遗与对外传播翩跹共舞,积极组织参与中国(深圳)文博会、成都国际非遗节、湖南非遗博览会等大型非遗盛宴及区域性联展,足迹遍布国内外,次数多达十余次。宝庆瓷刻非遗传承人刘金铎在奥运会期间,花了20天,为湖南籍的奥运冠军做了几幅他们的肖像作品,目前宝庆瓷刻也和世界结下了良缘,曾两次作为国礼赠送给他国领导人。宝庆瓷刻以独特的魅力融入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又不断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祁剧、邵阳花鼓戏、宝庆竹刻、蓝印花布等,已成为邵阳对外文化交流的璀璨瑰宝,它们如同文化的使者,跨越山海,远赴美国、德国、法国等异国他乡及港澳台地区,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让世界的目光在邵阳的非遗中聚焦,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征程上,回望来时,已过千山万水;展望新程,邵阳将乘势而上,不以山海为远,不以日月为限。
作者:谢 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