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个人信息
出生年月: 1966.06 性别: 男
联系电话: 13901881636 邮箱: hzhliu@sjtu.edu.cn
联系地址: 上海市东川路800号材料D楼
研究方向
功能复合材料及极端环境特种复合材料
新型纳米催化与能量转化材料
教育背景
学士(1988):化学工程学,清华大学
硕士(1991):化学反应工程,华东理工大学
博士(2001):材料学,上海交通大学
工作经历
1991~1993: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助教
1994~1997: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
1998~2000:美国Texas Instruments 公司Materials &Controls 部门访问学者
2001~2004: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2005~2013: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2014~2016: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
2006~2009:上海交通大学 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材料中心主任,大飞机专项办主任
2012~2016: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2013~2019: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学术兼职与荣誉
总装备部:专项工程工作组及材料专家组成员
国防科工局:军品配套及大飞机材料论证专家组成员
中国商飞:大飞机新材料论证工程专家组成员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高级理事
担任高分子材料领域 Top 期刊 Polymer Testing 编辑 Associate Editor
担任 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cientific Report,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J. Mater. Chem. C,Chemical Engineering,Composites Part A,Polymer Composites,RSC Advances等10余种期刊审稿人
学术贡献/典型成果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应用于国家重要 领域的特种高分子材料及其结构与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应用于能源及环境领域纳米催化与能源复合材料。曾主持国家大飞机材料专项、总装专项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计划、某领域材料配套研制及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数十项课题,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研究成果。 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他引超过1000次,申请 和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
耐特殊服役环境的功能复合材料
瞄准关系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重大装备对特殊功能复合材料的需求,在减振降噪复合材料与极端环境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结构性能调控与应用领域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主持了专项工程材料专项、大飞机材料专项、军工和科技部“863”、总装“883”、国防配套、市重点基础研究等十多项课题研究,为多个重大工程型号提供了关键材料保障和技术支撑。
大型空中运载装备吸声消音复合材料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大型空中运载装备吸音隔声复合材料,掌握了多孔复相材料孔隙结构调控和界面控制等关键技术,材料技术指标达到美国大型运载装备材料标准要求,已通过首飞评审,完成首架供货;同时针对高涵道比动力装备对噪声控制的需求,深入研究并突破了新型复层共振腔复合材料消音衬的结构设计、材料研制等关键技术,为应用于我国自主研制的重大装备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基础。
超高速飞行器热密封材料与空间结构特种功能复合材料
为国家专项工程飞行器研制了热密封结构柔性气阻复合材料,通过薄膜与热密封组件材料的匹配设计与成型控制,显著降低了系统在特殊空间环境、复杂运动状态下的气体与热量传输;同时针对地面收卷空间展开的大型空间结构的特殊要求,研制成功现状记忆复合材料和耐宇宙射线辐照、宽域温度循环的特殊功能膜材料。
水下装备减振降噪与声隐身复合材料
面向新一代水下装备对减振降噪和声隐身的更高要求,基于高分子材料与物质波的微观/介观作用理论,集成多尺度与多通道能量耗散转化理论与技术,开展了压电增效、超材料与声子晶体等新机制减振降噪复合材料研究,探索新一代跨频带、高性能减振降噪与声隐身复合材料。
新型纳米催化与能源材料
通过水热合成等环境友好合成技术,制备出一系列纳米功能材料,开展了在纳米催化和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在部分加氢和脱硫、新能源电池和光伏等领域获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率先研制的具有高压电活性的铌酸钾钠系无铅压电陶瓷可望在压电增效阻尼吸声材料上获得应用;通过化学溶液法制备的无铅钛酸铋钠-钛酸钡固溶体具有与PZT陶瓷相当应变,可望取代PZT被广泛应用;通过揭示BiFeO3薄膜中的氧空位和极化都可诱导可反转的光伏及二极管效应,目前正在开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催化纳米材料研究。课题组承担了多项自然科学基金面面上、重点项目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研究成果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学术影响。